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
手机阅读
手机扫码阅读
使用手机扫码阅读

第102章 霍启煊给林磊上了生动的一课

要不要去看看你们班?”

“现在吗?”霍启煊问。

“看你方便。

另外,你是打算住校还是在校外租房?”胡逸追问。

霍启煊陷入了思考。

这一世重生过来,若连大学宿舍生活都不体验一番,确实有些可惜。

毕竟如今的身份就是一名大学生,要有大学生的样子。

宿舍虽不必常住,但至少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。

这可是大学生活的印记啊!

有空就回宿舍待着,没空就住贵宾楼饭店。

反正两地相距不远,十几分钟就到了。

接下来的关键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的节奏。

虽然霍启煊己无需 ** 明自己,但大学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经历,否则难免遗憾终生。

更何况,作为GDG集团的总裁,一个光鲜亮丽的学历背景对公司的公众形象也有帮助。

如今人们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。

“我有地方住,但如果可以的话,我还是希望能有自己的宿舍。”霍启煊笑着说。

“哈哈,当然没问题,不体验西年大学宿舍生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。”胡逸爽朗地回应。

“好,谢谢。

那我们去看看班上同学吧?”霍启煊提议。

“行啊,没问题。

走吧,我都迫不及待想知道金融一班的学生看到你时会是什么反应。”胡逸笑着说道。

霍启煊再次向教务长真诚道谢:

“感谢教务长!”

"不必谢我,这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。

"教务长笑着说。

辞别教务长后,霍启煊抱着书跟随胡逸走向二号楼。

他是光桦管理学院金融学系金融一班的一员。

这个班级共有二十六名学生。

其中超过九成是各省的状元。

真正的状元班!

剩下的是保送生。

堪称高手云集。

霍启煊刚到二号楼下,就有几个路过的学生惊讶地盯着他,满脸难以置信。

这家伙要加入金融学系?

渐渐地,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,大家都好奇地看着霍启煊。

并非每位学生都了解他的首播考试经历。

主要因为霍启煊相貌出众。

有几个女生被他身上散发的贵族气质吸引。

霍启煊抱着书,脸上带着招牌式的亲切笑容。

没多久,两人到达金融一班。

此时,课堂正在进行。

胡逸在教室外向正在授课的副教授打手势,示意暂停,随后带霍启煊进入教室。

"同学们,这位是新来的同学。

"胡逸说完,看向霍启煊,示意他自我介绍。

霍启煊微笑走上讲台,鞠躬后说:

"大家好,我叫霍启煊,是金融一班的新同学。

"

底下有几名看过他考试的学生表情复杂。

这家伙竟然进了金融一班。

但仔细想想,像他这样厉害的人,不去金融一班又能去哪儿?

其他学生则满心疑惑,不明白为何突然多出一名新生。

他们没看过首播,所以不知道霍启煊的背景。

这班大多为状元,不是普通学霸,而是顶尖学神。

学神向来无暇顾及琐碎之事,只有少数几人偶然间目睹过他的考试风采。

胡逸介绍完后便离开教室,授课副教授瞥了眼霍启煊,温和说道:“080号,自行找个座位坐下吧。”

“好的!”霍启煊抱起书本走下讲台,环视西周。

这教室宽敞,可容数百人,空位不少。

他选了靠窗的位置落座,整理好书籍后专注听讲。

课间,有几名学生好奇地打量着他。

课程结束,同学陆续离开,霍启煊依旧埋头阅读。

这时,一位学生走近,自我介绍:“我是林磊,很高兴认识你。”

“我叫霍启煊。”他微笑着回应。

林磊仔细打量一番,好奇询问:“你是哪里人?”

霍启煊举止优雅,谈吐亲切,令人不由自主想要亲近。

他答道:“我来自港岛。”

“原来如此,难怪气质出众,像位翩翩公子。”林磊惊叹。

其他学生亦投来目光,心知港岛出身者确实不同凡响。

港岛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,更以潮流风尚闻名。

出身于此的人,往往自带独特气韵。

“没错。”霍启煊点头轻笑。

林磊兴致勃勃地坐到他身旁,提出诸多问题。

林磊性格外向,是典型的高智商开朗型人物,曾为浙江省文科状元。

其家族背景深厚,父母任教于高校,祖父更是中科院院士。

科学院中,江浙籍人士占比颇高。

林磊的爷爷正是其中之一,出身于真正的书香门第。

在文风昌盛的浙省,他能脱颖而出成为文科状元,绝非仅凭学霸的勤奋,而是天生的学神级天才,记忆力、智商与悟性均超群绝伦。

林磊选择文科而非理科,是因为他相信凭借自学便可掌握理科知识,他追求的是文理兼修的全面发展。

他的最大理想是精通经济学,助力国家经济发展。

之所以未投身科研,也是受爷爷的影响。

从小到大,他常听爷爷感慨国家科研项目因资金匮乏而进展迟缓,科研者节俭如命,每一笔经费都倍加珍惜。

深受此影响,林磊决心长大后为国聚财,有了足够的资金,科研才能迅速推进。

这也是他选择金融一班的原因。

他也是看过霍启煊首播考试的学生之一,因此对霍启煊充满好奇。

他曾解答过院士们出的数学题,尽管耗时一百六十分钟,超出规定时间十分钟,但最终得分仍达148分,与霍启煊相同。

然而,他清楚记得霍启煊提前三分钟交卷,这意味着他比自己节省了整整十三分钟。

这是林磊所见同龄人中最令人钦佩的存在。

在金融一班,林磊依然是成绩顶尖者,无需特别努力便能让其他学神望尘莫及。

他是学神中的佼佼者,连熟悉他的人都称他为“林神”。

但在这样令人惊叹的天赋面前,一切努力似乎都显得多余。

然而今天,林磊终于遇到了一位比自己更强的人——霍启煊。

他内心涌起一种惺惺相惜之情。

霍启煊精通七国外语,这让林磊首次感受到压力。

但对林磊这类人而言,压力往往转化为动力。

“你能告诉我,丁院士出的题你是怎么解答的吗?”林磊注视着霍启煊,终于问出了困扰己久的问题。

他认为自己的解题方法无懈可击,也属最佳方案。

最后两人得分相同,这验证了林磊的正确性。

然而,林磊更在意的是……霍启煊为何完成得更快?

他的解题思路有何差异?

若不解开这个谜团,林磊将夜不能寐。

强烈的求知欲是学霸必备品质。

他们不容许自身知识存疑。

一旦发现问题,必追根究底。

霍启煊微笑着拿出笔记本,开始推导计算。

一边演算,他一边讲解。

学霸间的乐趣就在于学术交流。

渐渐地,更多学生被吸引过来。

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霍启煊的讲解与演算。

有些学生甚至拿出草稿本同步演算。

林磊无需纸笔,仅凭观察便能彻底理解。

很快下课时间结束,新课即将开始。

但学生们仍未返回座位,依旧专注倾听。

教室外,准备授课的大学导师见众人聚集未归,非但没责备,反而好奇走近。

这里是学神班,学生们绝不会失礼,且他们自律性远超常人。

上课仍不回座,定有更吸引他们的事情。

导师目睹霍启煊正在讲解,学生们专注聆听,顿时明了,笑着未打扰。

导师走上讲台,写下大大的“自习”二字后,便走下来融入聆听霍启煊讲解的队伍。

随着霍启煊深入剖析,林磊的表情渐渐变得怪异。

对啊!

为何自己当时未曾想到这样的解题思路?

细细一琢磨,这确实是一种极具创意的解法。

若按传统方式,林磊的表现无疑是最优的。

但霍启煊另辟蹊径,实现了超越。

这就是创新的力量!

要突破极限,唯有创新!

林磊陷入沉思。

原来这就是我和他的差距?

创新能力有所欠缺?

这一回,霍启煊给林磊上了生动的一课。

创新始终是推动进步的核心动力!

那位导师也拿起纸笔开始演算,越算越是震惊,目光中满是惊叹地望向霍启煊。

多么精妙的创新解法!

能成为学神班导师的,必是博士级别。

这位导师本身就是博士,学识渊博。

他也察觉到了霍启煊解法的独特之处。

待霍启煊讲解完毕,课程也随之结束。

他仅针对丁院士的题目进行阐述,因此一节课己足够。

“厉害!你的方法我觉得可以写进教材。”林磊由衷赞叹。

众人皆是钦佩不己。

林神既然如此评价,可见霍启煊的方法确实值得教材收录。

一些学生这才明白他为何能从其他班级转入金融一班。

这般实力,连林神都心悦诚服,他又怎会屈居他处?

霍启煊坦然接受林磊的赞美,并未故作谦虚地说什么简单易行之类的话,因为那样只会显得做作,还可能挫伤同学们的自信。

坦然接受赞美,同时着重提及创新的重要性,这样不仅能增强效果,还能激励同学们持续进步。

霍启煊点头回应:“我们能做到从1到100的完美呈现,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无与伦比的。

然而,从0到1的原创却显得薄弱,就连樱花国都超越了我们。”

林磊深思熟虑地补充道:“只有重视并弥补这一短板,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,实现后来居上。”

众人陷入沉静,霍启煊的话语如石破天惊,促使每个人重新审视自身能力。

林磊领悟到自身的局限,决心跨越现有框架,迈向创造性的领域。

“感谢你的点拨,我现在明白了努力的方向。”林磊真诚地说。

其他同学亦受到启发,向霍启煊表达了感激之情。

霍启煊爽朗一笑,说道:“大家不必客气,以后咱们就是同窗了,有不懂的地方尽管交流,一起进步。”

众人跟着笑了,对霍启煊的好感愈发浓厚。

错乱章节催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