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哪儿弄到顶级光刻机?还要教他们使用并分解技术?
这未免太过狂妄了吧?
沉思片刻,金明世忽然发问:“你姓霍?”
“正是!”霍启煊笑意盈盈地点点头。
“来自港岛?”金明世追问。
“不错!”霍启煊再度微笑颔首。
“那么,霍鹰东是你什么人?”金明世神情骤变,语气透着探究之意。
此言一出,众人纷纷侧目,重新打量霍启煊。
“那是我的祖父。”霍启煊坦然回答。
金明世恍然大悟,嘴角扬起温和的笑意,点头道:
“我明白了,我也以人格担保。”
倪洸楠与丁礼等人在短暂的错愕后,忍不住放声大笑。
果然是这样!难怪!
得知霍启煊的身份后,院士们对他态度愈加亲近,怎么看怎么顺眼。
至于他先前的承诺,大家一致认为霍家定会兑现。
毕竟,霍家从未失信于人。
曾在人民大会堂与你爷爷交谈甚欢,他还打算捐赠一批计算机给贵校。
"说话者是毛恒甲,桦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教授。
"我同样如此,你爷爷主动联系我,慷慨捐赠了价值千万的设备,并资助我们研究所两千万红币。
"另一位院士陈芳希说道,他是物理学家,也是华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负责人。
其他几位院士也相继开口,均表示收到霍鹰东的捐助。
霍启煊静静听着前辈们的叙述,心想难怪这几日祖父行踪难觅,定是在外广施善举。
金明世对霍启煊的态度明显缓和,他微笑道:"早就该料到,除了霍家,再无他人这般大方,你祖父如此,你亦然。
"
霍启煊微微一笑,未作回应。
林仲明注视着霍启煊,仿佛看见自家孙儿,调侃道:"你年纪与我孙子相仿,在燕大哪个系就读?"
"金融学系。
"霍启煊答得爽快。
"哪一班?"林仲明目光微亮。
"金融一班。
"霍启煊如实回答。
林仲明放声大笑:"那必识得林磊了。
"
霍启煊与赵晶同时现出诧异神色。
真有此事?
"不必惊讶,林磊正是我孙儿。
"林仲明朗声解释。
没想到霍老的孙儿竟与自己的孙儿同班,林仲明满心欢喜。
霍启煊与赵晶相视一笑,心中明了为何林磊被称"林神",有如此显赫的家世,他的才华出众也在情理之中。
"林老的小孙儿素有'林神'之称,如今与你成同窗,榜首之位怕是难保喽。
"丁礼开怀笑道。
霍启煊依旧含笑不语。
林仲明爽朗地说道:“这样挺好,有个强劲的对手出现,他才能保持警醒,不至于目空一切。
有人能给他点教训,让他学会谦逊与低调。”众人闻言纷纷笑了起来。
气氛渐渐平静后,霍启煊继续说道:“各位院士,我这段时间着手解决的问题,请诸位先将实验室建好,机器一到就可以立刻投入研究。”
肖光耀略作思考,问道:“倪院士提到,你打算把实验室设在桦科院物理研究所?”
霍启煊点头:“正是如此。”
“不可行!”话音刚落,众院士一致反对,倪洸楠也在其中。
霍启煊微微一愣,疑惑地望向众人。
倪洸楠笑着解释:“起初我以为你是想让我们在研究所内研究基础物理课题,但现在,你提到要引入一台光刻机,那就不能再留在研究所了。”
“为何?”霍启煊不解。
肖光耀笑着为他讲解:“光刻机的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三部分——极紫外光源、透镜系统和晶圆台。
首先,极紫外光是目前最亮的人造光源,其生成过程极为复杂,需要高功率激光频繁轰击金属微滴。”
他接着说明:“激光器需以20千瓦功率、每秒5万次的频率打击20微米大小的锡滴,才能发出极短波长的极紫外光。
但即便拥有1万瓦的输出功率,也只能产出区区一瓦的极紫外光,且多数能量会在光学系统的反射过程中被损耗,最终仅剩约2%能作用于晶圆表面。”
肖光耀停顿片刻,笑道:“研究所现有的供电设施无法满足需求,而且高额的电费也是一大负担,使用光刻机每年的运行成本就高达百亿。”
霍启煊倒吸一口凉气。
**!
竟如此惊人?
单是电费就需上百亿?
那研究所实在撑不住了。
霍启煊陷入沉思……
他计划周全,却唯独忽略了这一环,确实棘手。
“孩子,别担心,我们有法子。”另一位院士笑着说道,他叫姚能,既是学术泰斗,也是桦夏核工业集团的科学家。
作为国家核科技的核心力量,桦核集团在核电建设与核技术应用方面经验丰富,拥有完整的技术体系。
简单讲,他们是核工业领域的顶尖团队,甚至擅长建造核电站。
霍启煊注视着姚能,问道:“姚院士,您有何良策?”
姚能答道:“干脆修建一座核电站,专供光刻机运行所需。”
霍启煊咽了咽口水,心里暗自嘀咕:这规模是不是太大了?仅为了研发光刻机就得单独建核电站?
至此,霍启煊终于明白为何光刻机如此难以攻克。
普通人根本玩不起这种级别的项目。
然而,霍启煊并不了解,在庞大的工业用电网络里,半导体行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,首接拉高了整体能耗水平。
例如邰积电在芯片量产时,耗电量竟占全国用电总量的百分之五;到后来,其全年总耗电量接近九十亿度。
至2019年,邰积电全球耗电量攀升至143.3亿度。
五年间新增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都归功于邰积电。
芯片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,电力短缺成了制约其进一步扩张的关键因素。
因此,这些院士们才坚持不让光刻机进入研究所,甚至不在燕京设置。
唯一的解决之道,便是另觅地址,单独修建核电站,构建专属的能源供给系统。
"这件事你别操心,交给我就好,你的任务是准备好设备和研发资金。
"姚能院士笑着说。
"好的,那就拜托姚院士了。
"霍启煊点头回应。
核电站建设这种事他是不会插手的,听起来就危险,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,还是交给桦核集团处理更合适。
"孩子,你投资建立了研发光刻机和芯片的实验室,给它起个名字吧。
"丁礼微笑着说道。
在场的人都期待地看着霍启煊。
"那我就不谦虚了。
"霍启煊笑了笑,稍作思考后说:
"就叫创想实验室,融合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地方。
"
"好!这个名字很棒,创造力就是创新力,非常贴切。
"金明世称赞道,对这个名字很满意。
倪洸楠眼睛一亮,点头表示赞同:"实验室内部的研发称为创想,推向市场的商品叫聫想,二者结合,十分完美。
"
众人一致点头,都觉得这个名字很出色。
送走十位院士后,霍启煊和赵晶坐在宽敞的客厅里,相对沉默。
霍启煊还在继续吃东西,刚才只顾着讨论创想实验室的具体事宜,没好好用餐。
赵晶毫无食欲,复杂地注视着霍启煊。
这就是他平时接触的人和事吗?
撇开学生身份不谈,霍启煊的社交圈子包括了最高级别的官员、顶尖科学家以及各大公司高管,这些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与他的大学生身份格格不入。
如此看来,他在燕大的校园生活反而显得弥足珍贵。
就像别人的生活平淡无奇,偶尔遇到一位大人物便足以引起不小的轰动。
霍启煊的日常多与重要人物接触,难得有机会享受大学校园里的平凡生活。
“你不吃吗?”霍启煊转头问赵晶。
“啊,我吃!”赵晶拿起筷子开始进食。
霍启煊微微一笑,继续用餐。
饭后,二人来到霍启煊的房间。
他仅用十分钟便整理好衣物和洗漱用品,这些都是他常用之物,先带回宿舍,再让服务员补给房间。
“走吧!”霍启煊说完,正要拉行李箱时,赵晶抢先一步拖起箱子,留下潇洒背影。
霍启煊笑了笑,背上书包跟上。
这次他的车能驶入校园,作为燕大的学生,只需申请即可开车进入,便利不少。
车停在校方指定区域后,两人下车朝宿舍走去。
“到了,我不上去了,楼内有电梯,不用提行李爬楼梯,你自己上去吧。”赵晶对霍启煊说道。
“好,谢谢!”霍启煊回应道。
“那个……你明天上午十点要去铈大楼谈判,别忘了。”赵晶忽然提醒。
霍启煊一怔,点头笑道:“我知道了。”
赵晶转身欲走,可走了一半却停下脚步,回头瞄了一眼霍启煊的背影,他正背着书包、提着行李箱上台阶。
犹豫片刻,赵晶迅速跑回去,无视霍启煊惊讶的眼神,一把夺过行李箱,像女汉子般快步提上楼。
赵晶将行李箱置于电梯口,按电梯键后转头看向略显错愕的霍启煊,笑道:“好了,你赶紧上去吧。”
说完,她欢快地离去。
霍启煊目送赵晶离开,嘴角带笑,转身步入电梯。